中国单身人口突破2.4亿|有勇气承受孤独才配幸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1世纪,全世界的青年仿佛达成了一个共识:一起进入一个单身者时代。 以往的单身大国日本,单身人口约占成年人的35%;韩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1世纪,全世界的青年仿佛达成了一个共识:一起进入一个单身者时代。
以往的单身大国日本,单身人口约占成年人的35%;韩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竟有9成都是未婚;中国的单身人口早在2017年就达到了2.4亿;英美两国单身女性首次超过已婚者。
这样的数据的确不得了,不知道全球青年是通过什么方式达成的共识。
中国本就是人口大国,统计男女比例显示116.9:100,也就是说男性比女性多了近3000~4000万人,并且这个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男女不约而同选择单身,后面会发展成什么样?
其实日本早已给出答案:全国老龄化严重,新生儿后继无力,中间阶层赡养上下压力倍增,养育子女的责任让他们更加恐惧生育。
孩子生得少了,老人继续增加,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多的是60岁依旧待业的社会情况。
日本,很可能就是中国的未来,至少两性关系层面是。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因为传统观念解放了,以往讲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生过了年龄就嫁不出去全家丢人,让很多庸碌的男人娶到了不匹配的优秀老婆。
现在的女性觉得,不结婚她也能过得很好,没什么好丢人的。
那些在婚恋时常没啥竞争力的男人自然就娶不到老婆交不到女朋友了。
女性婚姻观的改变
电影《BJ单身日记》中,讲述了主人公奇特·琼斯急不可耐要把自己嫁出去的故事。
对奇特来说,女性的婚姻是场抢凳子游戏。那些过了三十岁还没恋爱的女孩,就像音乐停了没抢到凳子的人,在婚姻游戏中自动出局离场。
把奇特的情况放到现代,她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从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来看,30岁前选择结婚的女性只占成年人的20%;而在1960年,比例高达60%。
不仅美国的女性在变,中国的女性也在变。
受传统影响,曾经的中国女性结婚年龄普遍偏早。可根据近年来《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总体平均结婚年龄在26周岁。
这个数据表明以前结婚早的,也等到了24~26岁。以前结婚晚的,更推迟到了30多岁。并且晚婚年龄还在不断往上长。
当然,一些偏远地区思想依旧落后的地方略过不提,经济发达地区的女性,结婚年龄已经延迟到“老姑娘”的标准了。
独处并不是孤独
以前的人总觉得,单身老姑娘的生活非常孤独可悲,所以拼了命也要把自己嫁出去。
并且闺中待嫁的老姑娘,还会承受舆论压力,周边的人对家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女性等于是被一双双传统的手强摁着结婚。
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即使在完全独处的状态,也能得到满足感。
与之相对,传统观念觉得人必须有成家的婚姻关系,若接触数量和亲密程度未达到预期,人们也会产生孤独感。
也就是说,人的关系状态对孤独感和满足感的影响并不大,也没有绝对的逻辑关系。
甚至有些传统观念下的婚姻关系,才是造成人孤独痛苦可悲生活的源头。
因为,人们只有在良好的社会交往、深刻的友情和亲密的两性关系中才会产生归属感。
人们消除孤独获得满足的方式有三种,并非传统婚姻观认为的一种方式。
电影《单身女性的时代》有位丽贝卡的女性,她在恋爱关系中,和男朋友从穿衣到外出都呆在一起。这种密切的亲密关系并没有让她获得满足感,她反而因为过度关注对方,世界变得狭小而感到孤独。
当丽贝卡结束恋爱关系,重新回归丰富的生活,还通过足球社团认识了了新朋友,工作有了新进展,还和生意伙伴创业出书,生活不知道多精彩满足。
电影中丽贝卡这样说道:“我在恋爱的时候内心其实最孤独,单身的时候身边支持的人最多,理解我的人更多,欣赏我的人也更多”。
当传统女性走出庭院,拥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富足时,就会发现捆绑的婚姻生活,并不是解救独孤的方式。才有了现在单身女性迟迟不愿进入婚姻,全球单身人数暴增的统一现象。
文章来源:《人口研究》 网址: http://www.rkyjzz.cn/zonghexinwen/2021/032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