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论文_乡俗惯性与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评述与理论分析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置 1. 核心解释变量为乡俗惯性。 2. 被解释变量为主观生活质量。 3. 控制变量。 (二)估计策略 (三)数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评述与理论分析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置
1. 核心解释变量为乡俗惯性。
2. 被解释变量为主观生活质量。
3. 控制变量。
(二)估计策略
(三)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乡俗惯性影响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基础回归结果分析
(二)考虑内生性偏误的条件混合过程估计(CMP)结果
五、进一步的讨论
(一)可能机制-乡土关系在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网络组织化再造
(二)作用条件-城市居民接纳态度变量的交互作用分析
(三)异质性检验-基于农民工代际划分的讨论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文章摘要:乡俗惯性的延续往往被认为是农民工适应城市文化与融入城市社会的不利因素,但其对农民工城市生活体验的影响究竟如何,尚未得到充分的经验证实。文章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乡俗惯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纠正了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后,乡俗惯性对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精神健康、社会善意倾向等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印证了农民工乡土本色的积极作用。(2)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乡俗惯性的保留能够使农民工更积极地加入务工地的老乡会,借助于这种跨地域正式社会网络组织的资源支持和风险分担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3)乡俗惯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效应可能会因城市居民的积极接纳态度而变得更为强烈,且这种提升效应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上述结论说明,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塑造农民工的传统文化自信,提高农民工的文化适应能力,规范化发展以乡土文化为依托的农民工城市初级社会网络组织,能够帮助这一群体在记住乡愁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文章关键词:
文章来源:《人口研究》 网址: http://www.rkyjzz.cn/qikandaodu/2021/1102/1241.html